项目展示

实用性村庄规划编制探索——以昔阳县三都乡三都村为例

发布时间:2022-01-07 来源:空间规划六所 作者:

三都村是昔阳县三都乡的乡政府驻地村,下辖米家园村一个自然村,位于昔阳县域南部、三都乡域中西部,距昔阳县城20公里,北接延家底村和路家峪,西临大寨镇葫芦拐村和西山村,南连李家河村,东临翟絮村和西峪村。

01 引  言


2019年3月8日,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按照先规划后建设的原则,通盘考虑土地利用、产业发展、居民点布局、人居环境整治、生态保护和历史文化传承,编制多规合一的实用性村庄规划”的重要指示精神。为贯彻落实指示精神,2019年12月23日,山西省自然资源厅印发关于《山西省村庄规划编制指南(试行)》的通知,提出了山西省村庄规划编制的技术规范和成果要求。在此背景下,本文以昔阳县三都乡三都村为例,以编制指南的要求进行规划编制的探索,为国土空间规划大时代下的村庄规划编制提供参考。

三都村是昔阳县三都乡的乡政府驻地村,下辖米家园村一个自然村,位于昔阳县域南部、三都乡域中西部,距昔阳县城20公里,北接延家底村和路家峪,西临大寨镇葫芦拐村和西山村,南连李家河村,东临翟絮村和西峪村。三都村所在区域处于煤矿富集区,露天矿开采面积较大(根据三调地类统计,采矿用地面积为359公顷,占村域总面积的51.90%) ,距离三都村主村原居民点较近,周边地区皆属于采空区范围,同时在矿山开采过程中粉尘污染和噪音污染严重,因此在村庄东部重新选址,进行整村拆除搬迁。



02 三都村概况


03.jpg

 

2.1  交通相对便利,区位条件良好

三都村位于三都乡中西部,是乡政府驻地,村庄四周交通便利:西临207国道,东临S45天黎高速公路(距最近高速出入口13km),县道340穿村而过,拥有高速公路及县乡道三级路网。

2.2  人口增长逐步停滞,老龄化较为严重

2020年户籍人口665户,1718人,十年来净增人口55人,人口基数稳定,其中劳动力人口(18-60)约为670(39%)人,老年人口430(>60岁)人(25%),老龄化严重。

2.3  产业模式单一,现有产业发展带动能力弱

三都村属于以农业为主的村庄,经济发展基础薄弱,农民人均纯收入为10000元左右,主要来源于外出打工和农业种植(2006年全县煤炭资源整合,三都由于支付不起高额的矿山资源费,以每人一次性付给两万元,所占耕地每亩300元,转让福建开发商,因此采矿业对本村的经济带动作用基本无)。

2.4  公共服务设施和基础设施配套不完善

目前三都村正处于旧村刚拆、新村在建的特殊阶段,以及三都村作为三都乡政府驻地,因此相对较为完善的公服设施只有行政办公类设施,其余各项设施都较为短缺;市政基础设施的给水和污水相对完善,其余设施正在配套修建中。



03 村庄的规划发展



3.1  立足自身条件及资源,提出定位及目标

根据三都村的条件及资源,将其发展定位为:特色田园、生态三都,昔阳县南部,以现代农业为主,以畜牧养殖、苗木培育为特色产业,形成环境和谐、宜居、宜养的美丽乡村。

3.2  全要素管控,对村域进行国土综合整治和生态保护修复

以三调地类为基础,对各类用地对应《国土空间调查、规划、用途管制用地用海分类指南》(2020.11)进行用地转换。结合村域用地规划方案和国土综合整治,划定三都村生态空间380.85公顷,占村域面积的55%,农业空间275.71公顷,占村域面积的39.86%,建设空间35.14公顷,占村域面积的5.08%。

生态空间包括生态保护红线和一般生态空间,严格控制各类开发利用活动对生态空间的占用,鼓励修复、提升生态功能的活动,确保生态空间面积不减少,生态功能不降低,生态服务保障能力逐渐提高;农业空间包括永久基本农田保护区和一般农业空间,严格控制各类建设活动占用耕地,积极推进农用地整理,提升耕地质量;建设空间包括村庄住宅建设、产业发展区等,结合《村庄建设规划编制导则》规定:“山区或丘陵地区的村庄,人均规划建设用地指标≤200平方米”,严格落实“一户一宅”,同时三都村又作为乡政府驻地,需要配套乡级行政及公共服务设施。

04.jpg


3.2.1  国土综合整治

农用地整理:优化区域内农业用地结构,统筹推进低效草地和园地的整理、农田基础设施的建设以及现有耕地的提质改造,农用地整理面积共计25.23公顷。

建设用地整理:将三都村原居民点的宅基地、公服用地以及村域范围内的采矿用地等建设用地进行整理,摘除复垦为耕地,面积共计98.86公顷;在米家园村原有建设用地基础上,不改变其位置和面积,将现状闲置宅基地进行功能置换调整为广场用地,面积共计0.05公顷。

3.2.2生态保护修复

强化山体、水体生态功能:积极推进退耕还林还草建设,重建恢复森林、草原等生态系统,提高生态涵养功能。开展水和土壤污染协同防治,推进农业面源污染和生产生活用水污染综合治理。

统筹实施水土保持综合整治:针对塌陷区、坡耕地、其他侵蚀区域等不同类型的水土流失类型,采用工程、生物、耕作以及封禁治理等措施实施分类治理,提高水体保持能力。实施中低产田改造工程,倡导使用清洁能源(沼气),减少树木直接燃烧,避免乱砍乱伐。严格资源开发和建设项目生态监管,控制新增人为土壤侵蚀和林地破坏。

3.3构建产业三部曲,实现乡村经济振兴

3.3.1  发挥优势,寻求突破

在保持现有产业的基础上,壮大一产,发展三产,具体来说,就是以绿色种植业为核心,经济林业、养殖业为辅助,配套发展产品初加工,同时强化三都村作为三都乡核心的服务职能,在乡域社会经济发展中发挥其引领作用,重点发展以田园休闲为主,社区服务业、农业咨询及服务业为辅进而实现村民多渠道就业和增收。

3.3.2  打造产业体系

第一产业:以现代农业(国土综合整治)为核心,畜牧养殖业、苗木培育(生态修复)为特色,建设现代农业产业区。

第二产业:近期发展煤炭开采及深加工,远期以农产品加工为主,推动产业配套基础设施建设。

第三产业:强化三都村作为三都乡的核心服务职能,重点发展以田园休闲为主,社区服务业、农业咨询及服务业为辅。


05.jpg


3.4  强化底线控制,科学划定村庄建设边界

村庄建设边界的划定,是剔除基本农田范围、生态保护红线等要素后,在现状建设用地的基础上,根据需要适当扩大,三都村新村村庄建设边界确定的范围面积为18.11公顷,自然村米家园村村庄建设边界确定的范围面积为2.17公顷。村庄建设边界的划定,是用于限制村庄的无序向外蔓延,以做到集约节约。

3.5优化建设布局,提升村庄整体风貌

规划以新村实际为出发点,秉承可持续发展原则,营造“生产生活一体化”的发展模式;“田园人居和谐化”的社会状态;“生态景观共生化”的空间格局。新村主要分为四大功能区(生态居住区、公共建筑区、中心景观区、组团公园区)。

生态居住区通过民房新建和基础设施打造,展示新村风貌,打造“簇群聚集,错落有致”的空间聚落和“山—林—宅”交融和谐的规划格局。公共建筑区以展现三都新形象为主要规划目标,于北部入境路以南的乡级行政区和一二期居住组团间的村级行政区。中心景观区以协调其与周边场地的关系、提升文化环境品质为主要出发点,设置可供公共活动、游憩娱乐等活动的场地。组团公园区是以各生态居住区外围所依靠的自然地貌为主体的,通过对其景观的打造,营造基地内部绿地公园的同时,也可作为经济林地进行种植。

3.6强化交通支撑,建设通达安全的路网体系

对现状道路进行梳理,对狭窄路段进行扩张,新建部分道路,保证村庄交通的顺畅。结合村子现状需求在南部和北部各规划了一条入村道路提高入村的可达性,完善村庄对外交通、主要道路、次要道路交通体系,对内部质量较差的道路进行提质和升级。规划规划三处集中停车场以及部分公建配建停车位。

06.jpg


3.7增补公共服务设施,完善产业设施

三都村为三都乡政府所在地的村,因此,三都村规划将公共服务设施分为两级,乡镇级公共服务设施主要面向整个三都乡;村庄级公共服务设施主要为三都村本村服务。其中乡镇级公共服务设施的用地面积为0.90公顷,村级公共服务设施用地的面积为0.15公顷。

根据《社区生活圈规划技术指南》要求,本规划将乡镇级和村庄级公共服务设施共同考虑。

07.jpg


3.8强化边界管控,细化土地利用

盘活存量用地,严格控制增量,按照“整体减量、局部增量;刚性控制、弹性调整;集约节约、布局优化”的原则,处理好生活、生产的相关问题。



04 结束语



本文以《山西省村庄规划编制指南(试行)》的要求为前提,通过问题为导向的方法,主要探讨产业、用地、建设、基础及公共服务设施等方面的问题,但本文探讨的问题没有覆盖问题的全部,需在后续工作中逐渐解决。
















扫一扫,关注我们